历 史 简 介
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、上海、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,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,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已流行于民间。
江南丝竹:流行于江苏南部、上海、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曲,乐队以丝弦和竹管乐器为主,所以称为丝竹乐,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,但风格完全不同。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,加花较多,流传很广;而农村则常用锣鼓,气氛热烈,风格简朴。
江南丝竹产生年代:在清咸丰庚申年(1860)《秘传鞠氏琵琶谱》的手抄本中已载有《四合》一曲(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)。据研究,《四合》这一套曲自成一系,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《行街四合》、原板《三六》、《云庆》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。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《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》中附有《虞舜熏风曲》(俗名老八板)和《梅花三弄》(俗名三落),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。因此可以这样说,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,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。
1911年后,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,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,如“文明雅集”、“清平社”、“钧天社”等。1920年左右,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,到会者竟有200多人。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“清客串”和“丝竹班”(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。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。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。“丝竹班”分散在上海郊县,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。

|